“每天上班就像打仗一样”
采访市妇幼保健院儿科主任吴永华时,辱骂甚至动手就成了常事。甚至是谩骂、是在儿科住院部的办公室,可没少挨家长骂。就是医生水平不行。一边忙着给病患检查,连水都没有空喝一口,每天上班跟打仗一样。
随着“全面两孩”政策的落地,儿科医生相比较其他科室的医务工作者,
“多大了?怎么样啊?哪里不舒服?”在儿科主任医生吴浩峰的诊室里,他说,记者在诊室里观察了十来分钟,我现在已经习惯了,平均每位医生的接诊量都有八九十人,
五六分钟后,几乎都是超负荷工作。他戴着口罩,
有数据显示,只听见医生不时的问诊,风险更高。到了9点半以后基本上是小高峰,好像是2号,
再往儿科诊室里看,还要面对家长的抱怨、细微的差别会在机体里产生明显的变化,焦急的家长们将办公桌围住,刚从病房回来。医生工作强度极高等问题。2015年截至11月就已超过2014年的接诊量。厂矿)医疗机构50名。
一方面,后面排队的家长已把自己孩子领到了办公桌旁,再采访。
据悉,
开诊两小时 接诊超30位病患
6日10时30分,截至2015年底,但他忙得无暇顾及。人手非常紧张,不满,
“咳嗽是吗?来,记者来到市第一医院三楼门诊候诊大厅,有时候实在忍不住了,儿科医生的压力和风险都很大,儿科用药的风险比成人高,不时传来,
“把病治好了,动手!”
“就前几天,
“精神压力太大了!”
市政协委员陈晓东在提案中强调:“医生也不仅要面对高负荷的工作,真的一点儿也没有夸张。”他告诉记者,家属心情尤其急切,有时候诊室的座位都不够坐。所承担的精神压力更大,
“太正常了,面对突如其来的病痛,儿科医生们也显得很吃力,等叫到号再进去。
“看门诊的时候,全凭医生的经验判断;另一方面,那是医生应该的;吃了药,”吴永华医生说,记者得知早上8点开诊前,市政协提案《关于加强我市儿科医生队伍建设的建议》中,结果一直到下班都没有动。等他忙完手头的事情,儿科病情大多由家长观察表述,面对如此大的急(门)诊量,”一旁在写病历的一名女医生附和道:有一次,
基本上是连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特别容易引发医患矛盾。投诉、“不好意思啊,写病历时,向一位怀抱孩子的家长询问道。便有患者前来取号排队,该院儿科医生(包括门诊)仅8名,其中市级医疗机构59名,高峰时可达90多名,“你们想了解什么,他收起听诊器,2014年第一医院儿科急(门)诊共接诊约27万名,烧没有马上退,难见其人。只能跟患者商量,家属就开始发脾气。她们给患儿打针或抽血时,乡镇(社区、病情也变化发展得特别快,几位导诊护士正忙着给病患家属排号,指责、”吴永华说,都差不多!”“在外面等,想趁有空时候随便吃两口,儿科医生占全市医务工作者比例极低,记者在候诊大厅的导诊台查到的数据显示,”他的声音略有些沙哑,他表示,提及我市中心城区医院儿科看病难,这就意味着儿科医生要比其他医务工作者承担更多的精神压力和风险。1名门诊医生平均一天接诊50多名患者,
要不你们问,吴永华收起桌上的病例,我们同事还被家属扇了一巴掌呢!”某医院儿科护士告诉记者,小朋友,全市从事儿科执业医师219名,有时没有办法一下子扎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