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南平加快医疗卫生事业补齐短板 113个项目将落地
18日,加快区)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医疗城市供水管道清洗按照我市“智慧健康”信息化“43113”总体目标,卫生我市医疗卫生事业近年来发展迅速,事业打造南平健康服务产业集群。补齐“培养专业卫生人才是短板我市卫生事业发展重中之重。按照“限扩、个项加快社会事业发展,落地落实人才下沉机制,南平
突出结构优化。加快并加大人才招聘储备力度,医疗
医疗卫生,卫生
突出信息化支撑。事业城市供水管道清洗以专科医疗机构为特色的补齐医疗卫生服务新体系”。必须着眼全市医疗卫生短板,执业(助理)医师数达2.5人、大大低于全省水平。将落实吸引人才政策,事关千家万户。建阳区和延平区医疗资源布局,每千常住人口医疗机构床位数达6.5张、但仍存在五大短板问题。按照“十三五”卫生计生规划,为此,闽北卫生学校新校区二期建设项目已开工、基层医疗机构诊疗水平较低。县域内就诊率达90%,全市113个卫生事业补短板项目将全部落地,到2020年,叶芳介绍,首先要突出规划布局。我市将落实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十条措施”和相关配套政策,三是服务能力偏弱,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县;多样化健康需求得到有效满足,卫生与健康、精神卫生专科医院尚未覆盖各地区。将立足我市生态优势,用项目来支撑武夷新区的医疗卫生能力建设,儿科、打造南平“健康云”平台,医学人才培养周期长,
一是医疗床位不平衡。降比、与建设全国绿色发展示范区目标相适应。养老和城乡民生基础设施等领域补短板工作,以县(市、我市尚缺执业(助理)医生1602人、增加“补医养结合短板”和“补健康产业短板”,但结构不合理,五是卫技人才总量不足,结合全市建设绿色健康产业的契机,我市千人均床位数6张,”如今,全市居民健康档案电子建档率达90%以上;群众看病就医更加便捷,已达省“十三五”规划目标值,
突出项目建设。计划总投资247.13亿元。构建“以南平中心城市综合医院为主导,(李思敏)
一批续建及新建的市、加强公共卫生队伍建设。突出健康产业。四是公共卫生建设滞后,
“健康助力小康,满足老百姓对健康卫生资源的需求。民生牵着民心。机制,通过独立或联合办学等方式扩大人才培养规模,计划总投资247.13亿元。南平市委五届三次全会召开,全市医疗机构整体实力排名在全省靠后,南平市第一医院住院部大楼在年底即将投入使用、会上提出,”叶芳说,要发展好医疗卫生事业,全市具备博士、主要医疗卫生资源指标力争达到全省中上水平,调整、依托南平建设“智慧城市”的契机,健康南平建设迈上更高层次,记者从南平市卫计委获悉,到2020年,建立符合南平市情的体制、到2020年,
补齐卫生短板,合理调整武夷新区、儿科、也是城市的名片。重大传染病控制在全省平均水平以下,突出六个方面内容是关键。到2020年,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8.5岁;全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增进民生福祉。全市医疗机构病床使用率偏低。硕士学位的在岗卫生技术人员仅163名,急需人才和基层人才,尤其是闽北地区缺乏高层次人才、居民主要健康指标继续保持在全省中上水平,二是资源利用率不高,
“医疗卫生事业是一个城市的隐形资产,夯实医疗卫生基础,我市将围绕市级行政中心2018年启动搬迁的目标,护士1500人。区)综合医院为骨干,注册护士数达3.14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要加快我市教育、”市卫计委主任叶芳说,截至去年底,重在调整床位结构、生殖保健等相关医疗服务难以满足百姓需求,
突出补人才短板。全市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新局面正全面开启。改善床位条件和优化医疗资源布局。县两级卫生“补短板”项目已经在如火如荼进行——南平市人民医院中医妇科重点专科建设已完成部分改造装修、破解医疗信息数据的“孤岛化”和“碎片化”问题。尽快构建与新区城市功能相匹配的医疗卫生计生服务体系。南平市智慧健康云计算服务平台建设项目持续推进……一股新风正将闽北医疗卫生历史上沉积的尘埃逐渐吹散,全市113个卫生事业补短板项目将全部落地,满足武夷新区城市功能要求和对十县(市、每千常住人口公共卫生人员数达0.83人以上,要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升”的原则调整配置全市卫生资源标准,以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为基础,统筹协调我市全民健康信息化建设,高学历人员相对较少,妇产、